
罗杰·摩尔 (1927) Roger Moore
罗杰·摩尔或许会永远被记住为在詹姆斯·邦德系列中取代肖恩·康纳利的人,这也许是他一直难以摆脱的事情.罗杰·乔治·摩尔于1927年10月14日出生在英国伦敦斯托克韦尔,是莉莲(波普)和乔治·阿尔弗雷德·摩尔(一名警察)的儿子。他的母亲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,属于一个英国家庭。罗杰最初想成为一名艺术家,但在1940年代末成为临时演员后,他全职投入电影中。他于1953年来到美国。作为一个仪表堂堂、极富魅力且优秀的演员,他与米高梅签订了合同。他的初次尝试收效不一,出演了《黛安娜》(1956)和《中断的旋律》(1955)以及《我最后一次在巴黎见到他》(1954)。摩尔在1950年代进入电视界,参与了诸如《艾文霍》(1958)和《阿拉斯加人》(1959)等系列,但最有可能因《独行侠》(1957)作为博爵士的表兄而受到广泛认可。他的重大发展,至少在国际上,是凭借《圣徒》(1962)。该系列让他成为超级巨星,并之后非常成功。摩尔结束了作为圣徒的表演,成为世界上顶尖的明星之一,但在美国并未受到认可。为改变这一状况,他同意与托尼·柯蒂斯合作主演ITC的《追寻者!》(1971),虽然在欧洲非常受欢迎,但在美国并未成功并被取消。就在制作该系列之前,他主演了《纠缠的人》(1970),显示出摩尔不止于他之前接受的轻松角色。随后,他接受了詹姆斯·邦德的角色,并一旦观众习惯了与康纳利风格的改变,也接受了他。他的首部邦德电影《生死关头》(1973)在美国以外的票房超过了《永恒的钻石》(1971);康纳利最后一次作为詹姆斯·邦德亮相的影片。他随后又主演了另外六部邦德电影,最后一部在《雷霆杀机》(1985)之后退出。影片拍摄时他已57岁,看起来有些过于年长,不适合饰演邦德——可能是多演了一部电影。在此期间,他还在其他电影中大获成功,如《幸运一击》(1975)、《恶魔喊叫》(1976)、《野鹅飞翔》(1978)、《逃往雅典娜》(1979)和《北海劫机》(1980)。尽管因邦德电影及其他多部影片而出名,美国直到他与伯特·雷诺兹合演《炮弹飞车》(1981),才真正认可他,并取得成功。辞去邦德角色后,他的工作量略有减少,虽然曾主演美国票房失败的《火、冰与炸药》(1990),以及与迈克尔·凯恩的喜剧《靶心!》(1990)。他在被忽视的喜剧《床与早餐》(1991)中出演,还演了电视电影《不想死的人》(1994),之后是让-克劳德·范·达美主演的票房失败《夺宝奇兵》(1996)。摩尔接着出演了《辣妹合唱团》(1997)和美国电视系列《梦幻团队》(1999)中的次要角色。尽管他的电影工作减缓了,但他仍活跃于公众视线中,比如参加电视访谈节目或主持纪录片。
罗杰·摩尔于1998年12月31日被授予大英帝国司令勋章,以表彰他对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贡献,并于2003年6月14日在女王生日荣誉中被晋升为大英帝国骑士司令,以表彰他对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国际齐瓦尼斯的慈善事业的贡献。 罗杰·摩尔于2017年5月23日因癌症在瑞士去世,享年89岁。